開授背景
科技的進步確實帶來人類在社會的改變,但是科技的傳播與滲透卻不是全面與平等的,所開創出的新空間也不是平均分享給所有人。因此,掌握科技的人使用科技的目的是創造更大的公共利益,還是讓財富更為集中?科技的發展是讓整個世界更多人可以參與科技所創造的新可能,還是讓更多人被排除導致權力更為集中?這是社會學者對科技發展的主要提問。社福界有一句名言:窮人使用差勁的服務(Poor service for the poor),我們也可以改寫成:窮人使用差勁的科技(Poor technology for the poor)。這其實反應社福機構服務弱勢族群的本質,導致他們在資源獲得上也常常處於社會邊緣位置。
課程場域
本課程『場域應用與服務設計』的服務對象,包含了身心障礙者、二度就業婦女等,在課程所安排的田野調查中,藉由師生共同進入服務場域擔任志工,貼近服務對象、了解其需求與特性,並與場域專家進一步討論在田野中所觀察到的現象,以前瞻性科技,如:行動運算、影像辨識、體感技術…,實踐多元族群的資訊充權。
場域中既存的問題
身心障礙者的生活與文化意涵各國有顯著差異,身心障礙者無法直接從國外移植,最明
顯極為美加地區所設計認知障礙量表無法適用於台灣,而診斷與復健是息息相關的,如果量表無 法移植,復健方式也不相同,因此做為行為復健的科技介入工具與方式也不同,這是台灣產業的
機會,國外科技難以入侵,希望藉由開授這門課啟發更多學生進入場域,體驗區域性特有身心障 礙者生活與文化,同時培養運用智慧生活科技能力,與復健專業工作者,助人工作者,社會工作
者進行多元跨領域合作,建立一個新的台灣未來自主產業。
課程特色
本課程為培養學生社會包容素養,提升數位包容實踐能力,由任課教師搭配業界專家,充分講授近年來科技服務的各個重要領域,行動科技、體感科技、影像辨識科技等輔助科技設計,修課學生運用所學的科技服務應用技術進入田野,深入場域實際,了解身心障礙者、二度就業婦女的就職需求,透過雙向溝通拉近科技與人的距離。
透過田野調查與學生體驗,發現服務對象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上的需求,在我們了解需求後,便與該場域的專家共同討論與設計適合服務對象的課程內容或輔助科技,透過無數次的研發進度報告與討論,使得我們的設計更貼近於服務對象。經由這樣反覆討論循環所設計出的輔具與課程,更能貼近服務使用者,達到實際應用的層次。從進入場域的倫理到身心障礙者服務產業與社會企業創業,運用smart phone、kinect體感等輔助科技,訓練就業所需的技能,並與台灣身心障礙者就業權益促進協會、台灣大哥大數位學習中心、高雄/台南特殊教育學校合作,以前瞻性科技應用於多元文化,促進數位包容場域體驗與實踐。
過去五年來研究身心障礙科技,和社工們一起做工作提示,走失預防,室內導航各式行動載具。結果發現我們自己也常中年失憶,忘東忘西,找不到路,笑說這些科技我們乾脆自己先用好了。英文有個名詞 Temporarily Able-Bodied (暫時有能的人),大意是說我們遲早會失去身體某些功能,可能有的人天生就沒有,有的人後天才失去,時間早晚而已。一方面可用來提醒珍惜自己,愛惜生命,另一方面身心障礙倡議者也用這個詞,提醒我們無論此刻身心是否具有障礙,我們都是一國的。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