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anuary 12, 2014

從電子系的"營養學分"談起

數位包容與實踐這門課又將近學期尾聲了,幾位同學在課堂分享時,不約而同提到當初選這門課只是衝著營養學分來的,一學期下來經過詹武龍老師從大埔事件看台灣永續-環境,糧食,經濟與憲政危機廖英良先生講解獨立書店的文化意涵潘忠政老師親身經歷歲月觀音30載吳子鈺先生分享雨林咖啡,公平貿易的志業,芳瑜深入淺出解說自然農法,加上每位同學至少兩次超過八小時的服務學習活動,無論是到關西肢體障礙協會教七十歲老先生玩遊戲,或是每週到榮總帶領穿著睡衣的精神病患做體感復健遊戲,同學們總算體會到這門課其實不是電子系的營養學分,而是滋潤生命的學分。

原來上這門課需要的不是用腦,而是用心。 這樣的上課方式始於2010秋天,那時我膽管阻塞,穿刺手術造成經常性的全身感染,隨時可能會失去生命。因為重病,頭腦經常是不清醒的,體力是耗弱的,我只能用隨時都是我最後一次上課的心情準備這門課,要是能對學生產生了一點影響,那我就心滿意足了。還好上天沒有讓我失望,我看到有些同學歷經改變,但我不敢居功,因為我觀察到這門課最關鍵的兩道催化劑,才是真正促成我一直想看到的改變。首先,我一直很感謝這些講員給學生的啟發,因為現今大學生大多很聰明,可惜缺少生命典範,不知道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儘管這麼聰明,生活不缺物質,人生卻沒有方向,除了父母的期待不知為何而活,於是有些人的大學生活逐漸變得渾渾噩噩。課堂出現這些真正用心生活,認真實踐生命意義的第一線工作者,來到中原大學述說自己身上發生的故事,講員們跟學生不談教育,直接面對生命,帶給同學們清醒強有力的訊息,有些學生因而看到前方照亮的方向。

 第二道催化劑是在場域中與生命相遇,同學們結伴外出服務他人,其實是別人用缺陷的生命為我們展演,無意中引發同學想像生命完滿的可能,認真生活再也不是遙不可及的夢。幾位同學都提到過去在高中社團的服務經驗,而場域服務再度喚起同學們第一次為他人服務時內心的感動,年輕的熱情其實在心中不曾遠去。當一個人意識到有責任去實踐此生,反映在課堂上的是,上課逐漸不再哪麼吵鬧,滑手機的人變少了,我看到越來越多專注的眼神,聽到更真誠的分享,更從這些分享看到同學們的成長。當然,成長最多的,也許是我自己。

No comments: